毛遂,战国时期赵国人,平原君赵胜的门客,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外交家和军事将领,他以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就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最终却选择了自刎,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读完《毛遂自刎》一文,我感慨万千。
自我实现的追求
毛遂在平原君门下三年,一直默默无闻,未能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当国家面临危难之际,他挺身而出,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说服了楚王,促成了楚、赵合纵,这一战,让毛遂实现了自我价值,也让他名垂青史。
对知己的忠诚
毛遂之所以能够在楚国朝堂上舌战群儒,说服楚王出兵抗秦,除了他自身的才华和勇气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平原君的信任和支持,在出使楚国之前,平原君挑选了二十名门客,但是只选出了十九人,毛遂便自荐同去,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处在世上,就如同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同意让毛遂一同前往,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王谈判,从早上到中午,也没有结果,十九个门客对毛遂说:“先生上去!”毛遂手握剑柄登阶而上,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决定,从太阳出来就谈论合纵,到了中午还没有决定,是什么原因?”楚王对毛遂说:“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说:“这是我的舍人。”楚王怒斥道:“为什么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说话,你算干什么的?”毛遂手握剑柄上前说道:“大王敢斥责毛遂的原因,是由于楚国人多,十步之内,大王不能依赖楚国人多势众了,大王的性命,悬在我毛遂的手里,我的君侯在眼前,你斥责我是为什么?况且,毛遂听说汤以七十里之地统一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难道是由于他们的士卒众多吗?实在是由于他们能够凭据他们的条件而奋发他们的威势,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持戟的土卒上百万,这是霸王的资业呀!以楚国的强大,天下不能抵挡,白起,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竖子罢了,率领几万部众,发兵来攻楚国,一战而拿下鄢、郢,二战而烧掉夷陵,三战而侮辱大王的祖先,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赵国都感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却不了解。“合纵’这件事是为了赵国,不是为了楚国,我的君主在眼前,你斥责++什么?”听了毛遂的一番话,楚王立即改变了态度,“唯唯”连声说:“是,是,就听先生的吧!”毛遂于是紧握楚王的手说:“大王快歃血定盟,就定在今天,同我君侯相见。”楚王于是歃血定盟,毛遂左手拿着铜盘和血,而用右手招唤那十九个人说:“先生们在堂下相继歃血,先生们平庸无能,这正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情的人啊。”
对国家的责任感
毛遂深知,自己的行为不仅代表着个人,更代表着赵国,他之所以敢于在楚国朝堂上直言不讳,是因为他对赵国的忠诚和责任感,他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为赵国争取到更多的利益和尊重。
性格决定命运
毛遂的性格也是导致他自刎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是一个有勇有谋、果断决绝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自尊心极强、容易冲动的人,当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给赵国带来负面影响时,他选择了以死谢罪,这既是一种自我牺牲,也是一种对自己的负责。
毛遂自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雄人物的悲壮命运,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勇气和智慧令人钦佩,他的忠诚和责任感令人感动,他的结局却让人唏嘘不已,在今天,我们或许不需要像毛遂那样以死明志,但我们可以从他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标签: #毛遂自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