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我翻开了《咏怀古迹》,在这些诗中,杜甫以其沉郁顿挫的笔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而《咏怀古迹其三》更是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人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翻译: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解释:
这首诗咏叹王昭君的怨恨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体现了诗人的家乡之思,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漂泊之感。
理解:
诗的开头两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用全景式的画面展现了昭君村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群山万壑,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这些山就像为昭君的出现而奔赴一样,烘托出昭君的形象和地位,而“生长明妃尚有村”则点明了昭君的出生地,虽然她已经去世了,但她的家乡依然存在,这也为后面的故事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的两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则写出了昭君的命运,她离开汉宫,远嫁匈奴,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故乡,她的坟墓孤零零地矗立在黄昏之中,这也暗示了她的孤独和凄凉。
后两句:“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则是对昭君的进一步描写,她的美貌被画师所误,以至于没有被选入汉宫,这也导致了她后来的命运,而她的魂魄虽然回到了故乡,但却只能在夜月中飘荡,这也表现了她的无奈和悲哀。
最后两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则是对昭君的总结和评价,她的琵琶声中充满了哀怨和怨恨,这也表达了诗人对她的同情和惋惜。
:
这首诗通过对王昭君的遭遇和命运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她的同情和对历史的感慨,也通过对昭君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将王昭君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她的孤独、凄凉和哀怨,诗人也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思考。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佳作,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能够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标签: #咏怀古迹其三读后感六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