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先生的《拜年》一文,宛如一幅细腻生动的民俗画卷,徐徐展开在读者眼前,让我们得以窥见传统年节里拜年这一习俗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人间百态,读完此文,心中满是感慨,仿佛跟随作者一同穿梭于旧时光里,感受着那份浓浓的年味与人情温暖。
文中开篇便点明拜年的时间节点,“拜年不知始于何时,然而相沿成习,至今尚保存若干趣味。”寥寥数语,便引出了这一古老习俗的源头与延续,作者回忆起幼时拜年的情景,“我小时候,每逢新年,家里必定郑重其事地到长辈亲友家里去拜年。”那份对传统年节的重视与++,在字里行间尽显无疑,孩子们满心期待着能穿上新衣,走街串巷去给长辈们磕头拜年,换来长辈们给的压岁钱和各种好吃的,这是童年里最欢乐的时光之一,也是过年的重要仪式感所在。
梁实秋先生对拜年的过程描写得极为细致入微,从出门前的准备,到见到长辈时的行礼、寒暄,再到长辈们的回礼与款待,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我们通常是由长一辈的率领着,走到长辈亲友家里去,一家一家地去拜年。”这种集体行动,不仅增添了拜年的热闹氛围,更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与亲情的传递,见到长辈,“孩子们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则要给孩子们一些压岁钱。”这一简单的举动,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与祝福,也让孩子们在年节里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情。
在拜年的过程中,作者还描绘了各种有趣的场景与人物,有那些热情好客的长辈,“一进屋子,就被让到上座,糖果、瓜子、花生、香烟,摆满了一桌子。”他们用丰盛的食物招待晚辈,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让人倍感亲切;也有那些许久未见的亲友,见面时的惊喜与寒暄,仿佛时间都为这份情谊停留。“彼此一番寒暄,问问近状,谈谈年景,道喜致贺,无非是吉祥如意,恭喜发财之类的套语。”这些看似平淡的话语,却在年节的氛围中传递着真挚的情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作者对拜年习俗背后文化内涵的思考,拜年不仅仅是一种社交活动,更是一种传承孝道、维系亲情友情的方式。“拜年不必进见主人,只要投张片子,在上面写上‘敬叩新禧’之类的字样,便可了事。”这种简化的方式在作者看来,却少了几分诚意与温情,真正的拜年,应该是亲自登门,与长辈亲友面对面交流,感受彼此的气息,传递内心的祝福。“这种方式虽然简便,但是我觉得没有亲自见面来得亲切。”这反映出作者对传统习俗中那份人情味儿的珍视,他认为拜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延续,不能因时代的变迁而丢失了其核心意义。
读完《拜年》,我不禁想起自己儿时的拜年经历,那时候,每到过年,也是一家人早早起床,穿上新衣,去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拜年,一路上,欢声笑语,孩子们兴奋地讨论着一会儿能收到多少压岁钱,能吃到哪些好吃的,到了长辈家,大家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长辈们总是准备了满满一桌好吃的,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笑得合不拢嘴,磕头拜年时,虽然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但心里却充满了对长辈的敬重与期待,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话拜年、微信拜年逐渐成为主流,虽然方便快捷,但总觉得少了一些当年那种面对面的温馨与感动。
梁实秋先生的这篇《拜年》,让我重新审视了传统年俗的价值与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节日的庆祝方式,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情感的习俗,要让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流淌,传承下去,拜年,拜的不仅是年,更是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是对过去一年的感恩,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愿我们都能在这传统年俗中,寻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温暖与幸福,让年味儿永远弥漫在我们心间🧨🧧🎉 。
标签: #拜年梁实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