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诗人,以其浪漫多情的笔触和对爱情、自由的热烈追求而闻名,他的诗作如同一首首灵动的乐章,扣人心弦,而《残破》一诗,更是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另一种情感维度——沧桑与感慨。
初读《残破》,那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诗句便紧紧揪住了我的心。“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当窗有一团不圆的光亮,/ 风挟着灰土,在大街上/ 小巷里奔跑:/ 我要在枯秃的笔尖上袅出/ 一种残破的美感。”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深夜独坐、光影黯淡、风声呼啸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孤寂、萧索的氛围。
诗中的“不圆的光亮”,象征着不完美、不圆满,这似乎也映射着徐志摩彼时彼刻内心的心境,他的人生,看似充满了浪漫与++,然而背后或许也有着不为人知的遗憾与无奈,那风挟着灰土在大街小巷奔跑,仿佛是命运的无常之手,肆意地拨弄着生活的琴弦,发出杂乱而又悲凉的音符🎶。
“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 在微风里划一个圈子之后/ 过早地飞回温暖的木舍/ 笔从手里滑落,/ 亲爱的,用什么来喂养它们呢?”鸽群的意象在这里显得尤为动人,鸽群本应在广阔的天空自由翱翔,却过早地飞回木舍,就如同美好的事物总是难以长久,转瞬即逝,而诗人手中的笔,也在这命运的无常面前滑落,象征着他灵感的枯竭与内心的无力,那一句“亲爱的,用什么来喂养它们呢?”更是将诗人内心的悲悯与对美好消逝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为他的那份细腻情感所动容。
在诗的后半部分,徐志摩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残破之感。“秋天的树叶🍂 当春天还在的时候,/ 它自己就希求它的早落,/ 它枯黄、憔悴,被风吹落,/ 在空中旋舞——/ 诗人的心,也是一样。”树叶的早落,是自然规律的无情体现,它代表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而诗人将自己的心与树叶相类比,暗示着自己内心也如同这树叶一般,历经风雨,渐渐失去了曾经的生机与活力,尽管曾经怀揣着无数的梦想与热情,但在现实的冲击下,也难免变得残破不堪。
徐志摩在《残破》中所表达的情感,不仅仅是个人的感慨,更是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深刻洞察,人生在世,美好总是短暂的,而残破与遗憾却如影随形,我们如同在风雨中飘摇的船只🚢,无法掌控命运的航向,只能在波涛中奋力前行,迎接一个又一个未知的挑战。
这首诗又并非仅仅是消极的哀叹,虽然徐志摩描绘了诸多残破的景象,但在诗的字里行间,仍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的执着追求,尽管生活充满了不如意,但他依然试图在这残破的世界中找寻那一丝“残破的美感”,他用自己的笔触,将那些看似平凡甚至有些悲凉的事物,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读完《残破》,我仿佛跟随徐志摩的思绪,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明白,人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充满阳光与欢笑😀,更多的时候,我们会遭遇挫折与磨难,面对种种不完美,但正是这些残破,构成了生活的丰富性,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我们不应害怕残破,而应学会在残破中发现美,在沧桑中坚守希望💪。
就像徐志摩自己,尽管他的人生充满了波折与遗憾,但他的诗作却永远闪耀着光芒,他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让后人得以穿越时空,感受他的喜怒哀乐。《残破》这首诗,便是他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礼物,它提醒着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保持一颗敏感而又坚强的心,去拥抱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与不美好。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让我们以《残破》为镜,审视自己的内心,汲取前行的力量,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勇敢地面对人生的风雨,在残破的世界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因为,正如徐志摩所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无论生活给予我们怎样的结局,我们都应坦然接受,用心去感受生命的每一个瞬间,让那份残破的美感在心中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
标签: #残破徐志摩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