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孙犁的《嘱咐》,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篇不足三千字的短篇小说,如同一泓清泉,缓缓流淌,却在心底激起层层涟漪,让人沉浸于那个特殊年代里质朴而深沉的情感世界中。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冀中平原,水生嫂在经历了多年与丈夫水生分离的煎熬后,终于盼到了丈夫归来,短暂的相聚后,水生又要奔赴新的战场,水生嫂没有过多的抱怨与挽留,只是默默地准备着丈夫远行的衣物,用她那温柔而坚定的眼神给予丈夫无言的支持。
小说开篇便营造出一种温馨又略带感伤的氛围,水生嫂在深夜独自等待丈夫,“她轻轻地走到院里,去看了看那棵白杨树,她的丈夫就从这棵树下出发,那时树上刚有些绿叶,现在已是秋末冬初了,树叶子已经落了满地。”寥寥数语,不仅勾勒出时间的跨度,更烘托出水生嫂内心复杂的情感,她看着熟悉的树,回忆着与丈夫分别后的点点滴滴,那份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在岁月的流转中愈发深沉。
水生嫂与水生的对话是小说的核心部分,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水生向妻子讲述着外面的形势,“+++反动派要进攻解放区了,我们要保卫胜利果实,保卫土地改革的胜利果实,要打仗了。”水生嫂听着丈夫的话,没有丝毫的惊慌,她只是平静地回应:“你去打仗,我不拦你,家里的事,有我哩。”这简单的对话,却蕴含着无尽的信任与理解,水生嫂明白丈夫肩负的使命,她选择默默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成为丈夫坚强的后盾。
当水生嫂得知丈夫马上又要离开时,她只是默默地去给丈夫缝补衣服,“她坐在灯前,一针一针地缝着,她好像怕惊动了什么,连自己的呼吸都变得轻微而均匀。”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水生嫂内心的不舍与克制,她知道,丈夫的事业比自己的儿女情长更为重要,所以她将这份不舍深埋心底,化作手中细密的针脚,缝进对丈夫的关怀与祝福。
小说的结尾更是意味深长,水生嫂送丈夫出门,“她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梢,轻轻用竿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了,像离开了强弩的箭。”这个画面充满了动感与力量,象征着水生嫂对丈夫的支持与鼓励,她虽然没有说出口,但她的行动却表明,她愿意陪伴丈夫一起奔赴新的征程,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
读完《嘱咐》,我被水生嫂这个人物形象深深打动,她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在战争年代,她用自己的坚韧和温柔撑起了家庭的一片天,她对丈夫的爱是深沉而内敛的,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只有默默的付出和坚定的支持,她的形象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无数女性的缩影,她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为了家庭和国家,无私地奉献着自己。
《嘱咐》也让我感受到了战争年代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水生们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为了让人民过上安稳的生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使命是崇高而伟大的,他们的付出换来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而像水生嫂这样的后方群众,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斗,但她们同样以自己的方式为战争的胜利贡献着力量,她们的支持和理解,是前方战士们坚强的精神支柱。
在当今时代,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嘱咐》所传达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让我们明白,责任与担当不分时代,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我们都应该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勇敢地去拼搏、去奋斗,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和平,感恩那些为了和平付出巨大牺牲的先辈们。
《嘱咐》还让我体会到了亲情的珍贵,水生嫂与水生之间的感情,是在岁月的磨砺中逐渐深厚的,他们虽然聚少离多,但彼此的牵挂和信任却从未改变,这种真挚的情感,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我们常常忙于工作和生活,忽略了身边的亲人,读完这篇小说,我不禁反思自己,是否也应该多花些时间陪伴家人,珍惜与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刻。
《嘱咐》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特殊年代的人性光辉与社会风貌,它让我们在感动之余,也引发了对生活、对人性、对时代的深刻思考,这篇小说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部触动心灵的人生教科书,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守信念,勇往直前,珍惜身边的一切💕。
标签: #《嘱咐》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