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是沈从文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湘西民俗风情长卷,让读者得以深入领略那片神秘土地上的烟火人间,当我轻轻翻开书页,便如同踏入了一个时光交错的湘西小镇,那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令人沉醉,令人深思。
书中的故事多以湘西农村为背景,描绘了形形++的人物形象,有善良质朴的农民,有精明狡黠的小商贩,还有纯真烂漫的少女……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演绎着各自的生活悲喜,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湘西世界,沈从文先生以细腻的笔触、简洁明快的语言,将这些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他们就站在我们面前,诉说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贵生》这一章节,贵生是一个勤劳憨厚的青年农民,他与邻居滕长顺的女儿金凤情投意合,在那个封建传统的湘西农村,婚姻往往不能仅仅由自己做主,金凤的父母贪图钱财,将她许配给了一个富家子弟,贵生得知后,内心痛苦万分,但他并没有采取激烈的反抗方式,而是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他依旧每日辛勤劳作,试图用忙碌来麻痹自己的伤痛,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贵生发现了金凤与他人的私情,彻底心灰意冷,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了湘西农村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人性的压抑,贵生的无奈与痛苦,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感,他们渴望爱情,渴望幸福,但却不得不屈服于传统的压力,放弃自己的追求,也让我看到了沈从文先生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通过贵生的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脆弱与坚韧,以及在困境中对生活的执着。
除了对人性的描绘,《赶集》中还充满了浓郁的湘西民俗风情,沈从文先生用生动的文字,将湘西的山水风光、传统节日、民间技艺等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比如在《边城》中,描绘了湘西小镇端午节的热闹场景:“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这段文字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湘西端午节的热闹与欢乐,以及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热爱,沈从文先生通过对这些民俗风情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湘++特的地域文化,更表达了他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在阅读《赶集》的过程中,我还被沈从文先生的语言魅力所折服,他的文字简洁质朴,却又充满了诗意,他善于运用方言土语,使文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读起来朗朗上口,你个悖时砍脑壳的!”“你命都不要,有什么可讲的!”这些生动的方言表达,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也让湘西的地域文化更加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沈从文先生的语言又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他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这段文字如诗如画,将湘西的山水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美丽的土地之上。
读完《赶集》,我对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那个充满质朴与温情的世界,虽然远离现代都市的繁华与喧嚣,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那里的人们善良、勤劳、勇敢,他们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沈从文先生通过《赶集》这部作品,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湘西的民俗风情和人性之美,更让我们思考人性、社会、文化等诸多问题,他用文字搭建了一座通往湘西世界的桥梁,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感受那片土地上的喜怒哀乐。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精神世界却似乎变得越来越浮躁,当我们在喧嚣的都市中忙碌奔波时,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沈从文先生的《赶集》,去探寻那个湘西世界的质朴与温情,在那里,我们或许能够找到一份心灵的宁静,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感悟人性的美好与生活的真谛,让我们跟随沈从文先生的笔触,走进那个充满魅力的湘西世界,去领略那份独特的风情,去感受那份深深的感动吧💖。
标签: #沈从文赶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