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袖读书

读呐喊有感,于黑暗中聆听觉醒的呐喊

tysppf.com1740

《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他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部短篇小说,这部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描写众多底层人民的生活与命运,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腐朽、社会的黑暗以及民众的麻木,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变革的强烈渴望,每一篇文章都如同一把锐利的手术刀,剖析着那个时代的病灶,而当我们深入阅读这些段落时,内心被深深触动,不禁涌起诸多感慨。

麻木灵魂的刺痛

在《呐喊》诸多段落中,对民众麻木灵魂的刻画令人痛心疾首。《孔乙己》中,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落魄书生,他满口之乎者也,却又穷困潦倒,只能靠偷书维持生计,在咸亨酒店里,他是众人嘲笑的对象,掌柜、酒客们对他的遭遇不仅没有丝毫同情,反而以戏谑为乐。“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段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周围人对孔乙己的冷漠与麻木,他们没有意识到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正是封建制度造成的,反而将他的痛苦当作笑料,这种麻木不仁的国民劣根性让人愤怒又悲哀😡。

同样,在《阿Q正传》里,阿Q更是一个集麻木、愚昧、自卑、自欺于一身的典型形象,他在遭受赵太爷的打骂后,不仅不反抗,反而自我安慰,认为“儿子打老子”,这种精神胜利法让人既感到可笑又无比心酸。“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Q来,然而记起的是做工,并不是“行状”;一闲空,连阿Q都早忘却,更不必说“行状”了,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阿Q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却始终没有觉醒,他的麻木反映了整个民族在封建统治下的精神沉睡,让人深感忧虑😭。

封建礼教的枷锁

封建礼教是套在人们身上的沉重枷锁,在《呐喊》中也有诸多体现。《祝福》里的祥林嫂就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勤劳善良,却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深渊。“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这段关于新年景象的描写,看似祥和,实则暗示着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背景,鲁四老爷的迂腐、封建礼教的森严,让祥林嫂在失去丈夫和儿子后,遭受了无尽的歧视和折磨,她被剥夺了祭祀的权利,最终在人们“祝福”的鞭炮声中悲惨死去😖。

《狂人日记》更是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狂人眼中的世界充满了吃人二字,“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是狂人对封建礼教本质的犀利洞察,封建礼教以“仁义道德”为幌子,掩盖着吃人的本质,它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压抑着人性,使整个社会陷入一种病态的沉默😱。

觉醒者的抗争

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也有觉醒者勇敢地站出来进行抗争。《药》中的夏瑜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为了改变社会现状,积极投身革命,然而他的牺牲却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这一段描写了人们观看夏瑜被处决的场景,他们麻木地围观,将革命者的鲜血当作治病的“药”,而不明白革命的意义,但夏瑜的精神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黑暗的夜空,他的反抗虽然孤独,但却为后来的革命者提供了精神力量💪。

《一件小事》中,车夫的形象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当车夫撞到老妇人后,没有丝毫推诿,而是主动承担责任,将老妇人送往医院。“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车夫的善良和责任感与“我”的自私形成了鲜明对比,让“我”在自我反思中得到了灵魂的洗礼,这种平凡人的高尚品质,也是对黑暗社会的一种无声反抗,它呼唤着人们内心的良知觉醒🙏。

对当代的启示

《呐喊》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在当代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虽然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但封建思想的残余依然存在,比如一些陈旧的观念、偏见等,社会中也存在着部分人精神空虚、冷漠麻木的现象,我们应该从《呐喊》中汲取教训,时刻保持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勇于批判不良现象,积极倡导人性的美好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像觉醒者一样,勇敢地抗争,不被困境所屈服,要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消除社会的不公平和冷漠,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

《呐喊》是一部不朽的经典,它的每一个段落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通过阅读这些段落,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黑暗的时代,与作者一同感受着民族的苦难与挣扎,也见证了觉醒的力量,它不仅是对过去的反思,更是对未来的警示与激励,促使我们不断前行,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标签: #呐喊段落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