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更是一部时代的史诗,它如同一把锐利的手术刀,剖析着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又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个黑暗时代里无数彷徨者前行的道路,读完这本书,心中感慨万千,遂想与大家分享一番我的读后感。
书中收录的十四篇小说,每一篇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与深刻的内涵,从《狂人日记》中“吃人”二字的惊世骇俗,到《孔乙己》里那个落魄书生的悲惨命运;从《药》中革命者鲜血被当作“药引”的悲哀,到《阿Q正传》中阿Q那令人啼笑皆非又深感痛心的精神胜利法……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颗重磅炸弹,在读者的心灵深处炸响,引发人们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狂人日记》,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这个“狂人”看似疯癫,实则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清醒的头脑,他从周围人的言行中,看到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封建礼教的虚伪面具上,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时代,人们被传统观念束缚,麻木不仁,对身边的“吃人”现象习以为常,而鲁迅先生通过“狂人”之口,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唤醒了那些沉睡在封建枷锁下的人们,这篇小说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是对人性解放的呼唤,它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未来的殷切期望。
《孔乙己》则刻画了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读过书,却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穷困潦倒却又自命清高,他满口之乎者也,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在咸亨酒店里,他是人们嘲笑的对象,却又常常以一些无用的知识来维护自己可怜的尊严。“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的这些辩解,让人既感到可笑又心生怜悯,孔乙己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科举制度的悲剧,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读书人的无奈与悲哀,以及封建教育对人性的扭曲,读完这篇小说,不禁让人感叹,封建科举制度就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无数像孔乙己这样的人喘不过气来,最终走向毁灭。
《药》这篇小说同样令人深思,革命者夏瑜为了改变社会现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然而他的鲜血却被愚昧的民众当作治病的“药引”,这是多么可悲的一幕啊!民众们迷信人血馒头能治病,却对革命者的理想和牺牲一无所知,他们的麻木不仁,让人痛心疾首,鲁迅先生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没有唤醒民众,只有当民众真正觉醒,意识到自己的命运需要自己去抗争,革命才能取得成功,这篇小说也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对革命道路的深刻思考,他明白,仅仅依靠少数革命者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发动广大民众,才能实现社会的变革。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塑造了阿Q这个经典的文学形象,阿Q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农民,他身上有着许多劣根性,比如自卑、自尊又自贱、欺软怕硬、精神胜利法等等,他常常被人欺负,却又总能通过自我安慰来麻痹自己。“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当他被人打了之后,却这样想,仿佛自己占了天大的便宜,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那个时代无数中国人的精神写照,他们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敢直面自己的失败和屈辱,只能通过这种虚幻的精神胜利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鲁迅先生通过对阿Q的描写,对这种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希望能借此唤起人们的觉醒,摆脱精神上的枷锁。
读完《呐喊》,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黑暗的年代,亲眼目睹了封建社会的种种丑恶与人民的苦难,鲁迅先生用他犀利的笔触,如匕首,如投枪,刺向了封建礼教的心脏,发出了一声又一声震撼人心的呐喊,他的呐喊,唤醒了无数沉睡的灵魂,激励着人们为了自由、平等、尊严而奋斗,虽然那个时代已经远去,但鲁迅先生的作品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时也要警惕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断追求进步,为实现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在当今社会,我们或许不会再面临像鲁迅先生那个时代那样残酷的封建压迫,但依然存在着许多需要我们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比如社会的不公、人性的冷漠、精神世界的空虚等等,我们应该从《呐喊》中汲取力量,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力,敢于对不良现象说“不”,用我们的声音去传递正能量,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呐喊》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它就像一座灯塔,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光芒,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呐喊》,感受鲁迅先生的思想魅力,从中获得启示,让我们一起在这新时代里,继续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呐喊,为了美好的未来而拼搏奋斗💪!
标签: #呐喊读后感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