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鲁迅的经典短篇小说,初读时,只觉文字平实,故事简单,当我合上书本,那些鲜活的人物、深刻的情感却久久萦绕心间,让我对这片名为“故乡”的土地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经历为线索,描绘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日益破败、农民生活日益困苦的社会现实,文中的故乡,不再是记忆中那个充满生机与温暖的地方,破旧的老屋、萧索的荒村、黯淡的天色,构成了一幅衰败凄凉的图景,曾经亲密无间的闰土,如今已变成一个麻木、迟钝、恭敬而又隔膜的木偶人,他称呼“我”为“老爷”,那一声“老爷”,如同一把利刃,瞬间切断了两人之间曾经纯真的情谊,也刺痛了我的心。
闰土的变化,让我看到了封建等级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人们被重重压迫,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变得冷漠、麻木,而杨二嫂的出现,更是为这幅悲凉的画卷增添了一抹辛辣的色彩,她尖酸刻薄、自私贪婪,从一个“豆腐西施”变成了一个令人厌恶的市井泼妇,她的种种行径,无不反映出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在贫困和压迫下的无奈与堕落。
在这片衰败与冷漠的故乡中,仍有一丝温暖的光,那便是“我”对故乡未来的憧憬和对新生活的向往。“我”意识到,要改变故乡的现状,必须打破这封建的枷锁,寻求一条新的出路,虽然文中没有明确指出这条出路是什么,但“我”坚信,未来一定会有“新的生活”,“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段文字,如同一束火把,照亮了黑暗的现实,也点燃了读者心中对未来的希望之火🔥
读完《故乡》,我不禁思考,故乡究竟是什么?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是承载着我们成长记忆、情感寄托的地方,故乡的人和事,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当故乡变得破败不堪,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疏离,我们又该如何面对?
或许,我们不能仅仅沉浸在对过去故乡的怀念中,而应该像鲁迅一样,勇敢地直面现实,努力去改变现状,我们要打破那些束缚我们的旧观念、旧制度,用知识和勇气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也要珍惜人与人之间那份纯真的情感,不要让岁月和现实磨灭了我们内心的温暖与善良。
《故乡》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悲哀,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坚韧,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不能忘记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悟,怀揣着希望,在人生的道路上,向着心中那片充满阳光的“故乡”不断前行💪 因为,只有心中有光,才能照亮前行的路,才能让故乡真正成为我们永远眷恋的温暖港湾。
标签: #小说读后感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