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让学生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对所读作品的感悟。
- 通过阅读和写作,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帮助学生学会提炼所读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关键要素。
- 指导学生掌握读后感写作的结构,如引、议、联、结。
- 培养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和生活经历,深入思考并阐述感悟的能力。
-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局限,写出有深度、有独特见解的读后感。
- 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够自然地将阅读感悟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 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经典文学作品封面,如《红楼梦》《呐喊》《老人与海》等,提问学生是否读过这些作品,以及读完后的大致感受。
-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读后感写作,强调读后感是一种重要的文学评论形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时提升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 介绍读后感的定义和特点
-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或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它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复述,而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 特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 讲解读后感写作的基本结构
- 引:简要介绍所读作品的书名、作者、主要内容等,引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最近读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
- 议:针对作品中的某个情节、人物、主题等进行分析议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书中孙少平面对苦难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他出身贫寒,却不甘于命运的安排,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 联:联系自身实际或社会生活,将阅读感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孙少平的经历让我明白,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 结: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升华主题。“《平凡的世界》让我懂得了生活的真谛,那就是在平凡中坚守,在坚守中创造不平凡,让我们以书中人物为榜样,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 展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范文,让学生阅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 文章是如何引出所读作品的?
- 作者在“议”的部分从哪些角度进行了分析?
- “联”的部分是如何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
- 结尾是如何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
-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强调读后感写作的要点和技巧。
- 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选择一篇自己近期读过的文学作品,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少于600字,要求按照引、议、联、结的结构进行写作,注意观点明确,论述合理,联系实际紧密。
- 学生开始写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帮助和建议。
- 请几位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做好记录。
- 朗读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可以从文章的结构、观点、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给出修改建议。
- 作者根据同学们的评价和建议,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和修改。
-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读后感的定义、特点、写作结构和技巧等。
- 强调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好书,多写读后感,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课堂上同学和老师的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读后感,并将其整理成电子文档保存,推荐几本适合高中生阅读的经典文学作品,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并撰写读后感。
- 多媒体课件,包含文学作品封面图片、优秀读后感范文等。
- 相关的文学作品书籍,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示例分析法、练习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三)示例分析(20分钟)
(四)课堂练习(20分钟)
(五)交流分享(15分钟)
(六)课堂总结(5分钟)
教学资源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按照要求完成一篇读后感的写作,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示例分析和课堂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联系实际时不够紧密,思维不够开阔,写出的文章缺乏深度和独特见解,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多思考、多积累,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要进一步优化教学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标签: #读后感教案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