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而序章更是打开这部作品思想宝库的钥匙,当我翻开序章,仿佛踏入了一个特殊的时空,与先生一同回溯他的心路历程,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思想的激烈碰撞。
序章开篇,先生便讲述了自己年少时的学医经历,他怀揣着救治国人身体的梦想,远渡重洋,来到日本仙台学医,在仙台,他最初受到了优待,然而一场电影事件却如同一记重锤,彻底敲醒了他,电影里,中国人被当作俄国侦探处决,而围观的中国人却麻木不仁,脸上洋溢着“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神情,那一刻,先生的心被深深刺痛,他意识到,比起身体上的病痛,国人精神上的麻木更为可怕。“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先生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字来唤醒沉睡的灵魂,改变国民的精神。
这一段经历让我感慨万千,先生原本有着一条看似光明的学医之路,凭借精湛的医术或许能拯救无数人的生命,但他却没有被眼前的安稳所迷惑,而是敏锐地洞察到了民族的病根所在,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有多少人在浑浑噩噩中虚度光阴,又有多少人只关注自身的利益,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漠不关心,先生却以一己之力,勇敢地承担起了唤醒民众的重任,他的这份勇气和担当,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后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从弃医从文开始,先生便踏上了一条艰难而孤独的征程,他要用文字来打破封建礼教的枷锁,打破人们心中的愚昧和麻木,序章中提到,他在寂寞中奔驰,“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这些文字,如同带刺的玫瑰,在黑暗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它们或犀利地批判,或深情地呼唤,都饱含着先生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理想社会的热切向往。
先生在创作《呐喊》时,有着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他深知,在追求光明的道路上,勇士们需要支持和鼓舞,而《呐喊》正是他为勇士们献上的一份精神食粮,书中的一个个故事,如《狂人日记》中狂人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药》中华老栓用革命者的血治病的愚昧,无不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先生也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未来的希望,对新的社会、新的人性的期待。
读《呐喊》序章,我仿佛看到了先生在昏暗的灯光下奋笔疾书的身影,他眉头紧锁,眼神坚定,心中燃烧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火,他用文字为武器,向旧世界宣战,向麻木的灵魂宣战,他的呐喊,穿越了时空的限制,至今仍在我们耳边回响。
在当今时代,虽然我们不再面临先生所处的那般黑暗和困苦的环境,但先生的精神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思潮和价值观相互碰撞,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世俗的洪流所淹没,我们要像先生一样,关注社会现实,关心他人的命运,勇于批判不良现象,积极传播正能量。
《呐喊》序章也提醒着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我们是否在忙碌的生活中失去了对他人的关爱?是否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忽略了精神的滋养?先生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促使我们审视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思考如何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呐喊》序章是一部思想的丰碑,它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的不足,也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前行,发出属于自己的呐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让我们铭记先生的教诲,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迷茫中坚定方向,用行动诠释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让先生的精神在我们这一代传承下去,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标签: #呐喊序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