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先生的《端午日》宛如一幅生动鲜活的湘西民俗画卷,在简短的篇幅里,将端午日湘西小镇的热闹非凡、人们的热情奔放以及生命的蓬勃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初读此文,便被那扑面而来的浓郁乡土气息所吸引,仿佛瞬间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充满欢声笑语与独特风情的湘西世界。
文章开篇,“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寥寥数语,便勾勒出端午日的喜庆氛围,新衣、雄黄、美食,这些充满传统节日特色的元素,为整个故事奠定了欢快的基调,人们对节日的重视与期待,从这些细节中可见一斑,这让我不禁联想到自己家乡的端午节,同样有着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习俗,这些传统习俗承载着人们对健康、平安的美好祈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
紧接着,作者详细描绘了龙舟竞渡的精彩场面。“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这段描写细致入微,将龙舟竞渡前的准备工作、船只的独特造型、桨手们的分工以及比赛时的紧张热烈场景都呈现在读者眼前,那整齐划一的划桨动作,激昂的锣鼓声,仿佛就在耳边响起,让人感受到了湘西人民在节日里展现出的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这种对传统民俗活动的生动描绘,让我深刻体会到民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人们情感交流、力量凝聚的重要方式。
在龙舟竞渡的过程中,“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作者巧妙地将现实中的龙舟竞渡与历史故事相联系,进一步烘托出比赛的激烈与精彩,整个湘西小镇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人们的热情被彻底点燃,这种全民参与、全民狂欢的节日氛围,让我感受到了民俗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它能够跨越时空,将不同年代的人们连接在一起,共同分享这份节日的喜悦。
比赛结束后,文章并没有就此戛然而止,而是笔锋一转,描写了胜利者领赏和人们庆祝的场景。“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这看似简单的描写,却蕴含着湘西人民对胜利者的尊重与祝福,也体现了他们对劳动成果的珍视,这种朴实而真挚的情感,让我看到了湘西人民内心的善良与淳朴。
读完《端午日》,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经历了一场湘西端午的盛大狂欢,这篇文章让我对湘西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独特的魅力,它不仅仅是湘西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根基,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记录着民族的历史与变迁,在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民俗文化正面临着被遗忘、被淡化的危机,我们应当像沈从文先生一样,用心去观察、去记录这些珍贵的民俗文化,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端午日》也让我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活力与美好,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湘西人民用他们的热情、勇敢和团结,展现出了生命最本真的状态,他们在龙舟竞渡中释放出的无限能量,正是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希望能够更加关注身边的民俗文化,积极参与到各种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去,让我们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让它们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们在民俗文化的滋养下,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正如那句话所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坚守我们的民俗文化,才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魅力,愿我们都能成为民俗文化的传承者与守护者,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
标签: #《端午日》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