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冯骥才先生的《苦夏》,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仿佛随着作者一同经历了那漫长而又独特的苦夏时光,对生命、时光以及自然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书中开篇便描绘了夏日的炎热,那是一种让人无处可逃的酷热。“四季是来自于宇宙的最大的拍节,在每一个拍节里,大地的景观便全然变换与更新,四季还赋予地球以诗,故而悟性极强的中国人,在四言绝句中确立的法则是: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恰恰就是四季的本质,起始如春,承续似夏,转变若秋,合拢为冬,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轮?”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将四季与生命的节奏相联系,为我们理解苦夏埋下了伏笔。
在苦夏的时光里,作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艰难,夏日的炽热阳光烘烤着大地,万物仿佛都被置于蒸笼之中。“在这个季节里,人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错觉:一切生命都被热晕了,耷拉下来,软弱无力,奄奄一息。”这种对生命在酷热中艰难状态的描写,让读者感同身受,人们在夏日里变得慵懒、疲惫,仿佛失去了活力,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苦夏负面的描述上,而是从中挖掘出了生命的坚韧。
尽管苦夏酷热难耐,但生命依然在顽强地生长。“在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然而一半的苦字下边又是一无所有,你用尽平生的力气,最终所获与初始时的愿望竟然去之千里,你该怎么想?”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苦与乐、付出与收获之间的辩证关系,苦夏虽然充满了艰辛,但它也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在酷热中,植物们努力地伸展枝叶,积蓄能量,为秋天的收获做准备,而人类,也在这苦夏中不断磨砺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作者在苦夏中还领悟到了时光的珍贵,夏日的漫长,让人对时间有了更为敏锐的感知。“夏日里的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高高地悬挂在天空,炙烤着大地,它似乎不知疲倦,日复一日地散发着炽热的光芒,在这样的高温下,时间仿佛也变得缓慢起来,每一分每一秒都让人感觉无比煎熬,却又不得不耐心地度过。”在这看似难熬的时光里,作者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和时光的价值,他意识到,正是这些看似平淡甚至有些痛苦的时光,构成了我们生命的完整历程。“只有在苦夏的酷热中,才会有这样的感悟:生命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个不断承受苦难并战胜苦难的过程,而苦夏,就是这一过程中最为严酷的一段,它让我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在困境中坚守,也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短暂的清凉与舒适。”
书中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也十分精彩,为我们展现了苦夏独特的魅力。“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作者将夏天的色彩与春秋两季相对比,突出了夏天独特的地位,它既是春天希望的延续,又是秋天收获的前奏,是生命交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种对自然色彩的细腻描绘,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苦夏的韵味。
读完《苦夏》,我不禁想起自己曾经度过的那些炎热的夏日,那些日子里,阳光同样炽热,汗水不停地流淌,但也正是在这些日子里,我收获了成长和坚韧,每一次在夏日的午后努力学习,每一次在炎热的操场上坚持锻炼,都如同经历了一场苦夏的洗礼,我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炎热中寻找内心的宁静,正如作者所说:“在这漫长的苦夏里,我磨炼了自己;在这酷热的季节中,我领悟了生命的真谛。”
《苦夏》不仅仅是一篇关于夏日的散文,更是一首对生命、时光和自然的赞歌,它让我们明白,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而正是这些苦难塑造了我们坚强的内心,在苦夏中,我们要学会忍耐,学会珍惜,用心去感受时光的流淌和生命的律动,当我们回首往事,那些曾经经历过的苦夏,都将成为我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让我们更加懂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愿我们都能像作者一样,在苦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坚韧与力量,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标签: #苦夏读后感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