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是鲁迅继《呐喊》之后的又一部短篇小说集,它收录了鲁迅于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11篇短篇小说,这部作品如同一幅深沉而冷峻的社会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彷徨与挣扎😟。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颗尖锐的针,刺痛着读者的心。《祝福》里的祥林嫂,她一生坎坷,勤劳善良,却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一步步走向绝望的深渊,她反复诉说着儿子阿毛被狼吃掉的悲惨遭遇,却换来周围人的冷漠与厌烦,在新年的鞭炮声中,她孤独地死去,只留下无尽的凄凉与悲哀😢,祥林嫂的命运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她们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失去了做人的尊严,成为了社会的牺牲品。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他自命清高,却又穷困潦倒,只能在咸亨酒店里以赊账喝酒来维持自己那可怜的自尊,他满口之乎者也,却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他在人们的嘲笑和冷漠中离开了这个世界,孔乙己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读《彷徨》,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黑暗的时代,看到了人们在迷茫中徘徊,在绝望中挣扎,他们找不到出路,看不到未来,只能在痛苦中煎熬,鲁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这种彷徨状态的描写上,他通过这些故事,深刻地揭示了造成这种彷徨的社会根源——封建礼教、封建科举制度以及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用犀利的笔触,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呼吁人们起来反抗,打破这黑暗的枷锁🔨。
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已经远离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但《彷徨》所揭示的人性问题和社会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是否也会在生活的重压下感到彷徨?是否也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迷失自我?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
与书中人物不同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时代,我们有更多的选择,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梦想,改变命运。《彷徨》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在审视过去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看清自己,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要轻易放弃,要勇敢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丝微光✨。
合上《彷徨》,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部作品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坚定地追求真理,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标签: #彷徨自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