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 文以载道:文章是用来阐述道理的。
- 专心致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 勤学好问: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 天经地义:经:规范,原则;义:正理,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指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的事。
- 青出于蓝: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 玉不琢,不成器:琢:雕,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如果不经历磨难,就难以成材。
- 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不好好地教育,善良的本性也会受到变迁。
- 教之道,贵以专:教育孩子的方法最重要是专心、持久、始终如一。
(二)成语故事
- 孟母三迁: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 囊萤映雪: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 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好句
(一)关于学习
-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二)关于品德
-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三)关于历史
-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四)关于勤奋
-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五)关于劝学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读书感悟
理解
《三字经》是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它的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核心思想包括了“仁、义、诚、敬、孝”。《三字经》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
(二)个人成长
《三字经》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和行为规范。《三字经》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也让我增强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三字经》是一本值得我一生阅读和学习的好书,它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的精神食粮。
| 好词 | 好句 | 读书感悟 |
|---|---|---|
| 源远流长、潜移默化、文以载道、专心致志、勤学好问、天经地义、青出于蓝、玉不琢,不成器、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 《三字经》是一部优秀的启蒙读物,它以简洁明了的文字,生动有趣的故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受益匪浅,通过阅读《三字经》,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道德规范,还培养了自己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水平,我相信,在《三字经》的指导下,我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责任感的人。 |
标签: #读三字经的读后感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