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陶渊明的这首《乞食》,寥寥数语,却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将诗人彼时的困窘之态与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我们翻开这首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与陶渊明一同感受着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同时也领略到他在困境中所坚守的那份独特品质。
诗的开篇“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直白地诉说了饥饿对诗人的驱使,那种被饥饿紧紧裹挟,不由自主地四处奔波寻找食物的无奈,让人心生怜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饥饿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威胁,它如同恶魔一般,驱赶着人们为了生存而挣扎,陶渊明此时也未能幸免,他被饥饿逼迫得离开了自己的居所,茫然地行走在道路上,不知道该去往何处,这两句诗没有过多的修饰,却以最质朴的语言道出了生活的残酷,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困境。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诗人一路行来,来到了一处人家门前,此时的他,内心充满了矛盾与纠结,饥饿难耐,急需食物来填饱肚子;作为一个文人,有着自己的尊严和骨气,要向他人乞食,实在是难以启齿。“拙言辞”三个字,生动地描绘出了陶渊明此时的窘迫与尴尬,他站在门前,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如何说出自己的请求,这种欲言又止的状态,将诗人内心的挣扎刻画得入木三分,我们可以想象,他的脸上或许带着一丝羞涩,或许还有些许无奈,在门前徘徊良久,才鼓起勇气敲响了门,这一叩,叩出了生活的艰辛,也叩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那份坚持。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生活的困苦,他并非生来就过着这样贫寒的日子,早年的他,也曾怀揣着壮志豪情,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官场的黑暗与污浊让他深感失望,最终他选择了辞官归隐,过上了田园生活,田园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经济上的拮据时常困扰着他,他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只能依靠耕种几亩薄田维持生计,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生活便陷入了困境。《乞食》这首诗,就是他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在贫困中的挣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贴近生活、有血有肉的陶渊明。
尽管生活如此艰难,陶渊明却从未放弃自己的操守和信念,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那份高洁的品质,他没有因为乞食而失去自己的尊严,没有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相反,他以一种坦然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磨难,这种坚守,源于他对内心真实的追求,他深知,物质的匮乏并不能磨灭人的精神,真正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对理想的执着,在那个追逐功名利禄的时代,陶渊明能够不为世俗所扰,坚守自己的田园生活,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乞食》这首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陶渊明与邻里之间的情感,虽然他是来乞食的,但从诗中我们并没有看到邻里的冷漠,当诗人叩门乞食时,邻里给予了他帮助,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困境中显得格外珍贵,它让我们看到,即使生活充满了苦难,但人间的真情依然存在,陶渊明在接受邻里帮助的同时,内心想必也是充满感激的,这种感激之情,或许也成为了他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动力之一。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乞食》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陶渊明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他通过对自己乞食过程的描写,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腻入微。“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短短二十个字,就把诗人从饥饿驱使下的茫然,到乞食时的窘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以质朴的语言表达深刻情感的写作手法,正是陶渊明诗歌的独特魅力所在,他的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我们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和诗人的精神世界。
读《乞食》这首诗,我们不禁会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面对困境时,我们是否能够像陶渊明一样,坚守自己的内心,不被外界的压力所左右?生活中,我们或许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但正是在这些困境中,我们才能真正看清自己,找到内心的力量,陶渊明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不能失去自己的尊严和信念。
《乞食》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相比,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衣食无忧的时代,我们不必为了饥饿而四处奔波,不必为了生存而低声下气地乞食,我们是否因此就忘记了生活的艰辛,忘记了珍惜眼前的一切呢?陶渊明的这首诗,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它提醒我们,要感恩生活中的点滴幸福,要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安稳与富足。
陶渊明的《乞食》是一首饱含深情、耐人寻味的诗作,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生活的困苦,感受到了他在困境中的坚守与挣扎,也领略到了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艺术魅力,当我们合上书本,那些诗句依然萦绕在耳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它们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品味经典的同时,也能汲取到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标签: #乞食陶渊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