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篇不足两千字的散文,却如同一首深沉而动人的父爱之歌,余音绕梁,久久回荡在我的心间,每次读罢,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感动,那蹒跚的背影仿佛在时光的长河中定格,成为了父爱的永恒象征。
文章开篇,作者便以一种平淡而略显哀愁的笔调,叙述着家庭的变故,为整个故事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在那个特殊的时刻,父子之间的情感似乎也变得有些微妙,沉默寡言却又饱含深情,父亲为儿子送行,本可以找一个熟识的茶房陪他同去,可他却不放心,非要亲自去送,这看似多余的举动,实则蕴含着深深的父爱,父亲想要亲自将儿子送上远行的列车,再为他做最后一次的周全安排。
“我”眼中的父亲,是一个“迂”的人,他说话做事总是那么婆婆妈妈,让人不耐烦,当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为“我”去买橘子时,那一幕深深震撼了“我”,也震撼了每一位读者的心,文中对父亲攀爬月台的描写细致入微:“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蹒跚”一词,生动地刻画出了父亲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样子,而“探身”这一动作,更是将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橘子所付出的努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不顾自己身体的不便,只为了满足儿子的小小愿望,这份父爱是何等的无私与深沉!
当父亲终于抱着橘子艰难地回到车上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这泪水,包含着对父亲深深的感激与心疼,也包含着对自己之前未能理解父亲的愧疚,此时的“我”,才真正读懂了父亲那颗深藏在心底的爱子之心,原来,父亲的“迂”并非是真正的糊涂,而是他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在不经意间的流露,他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语,都饱含着对儿子的深情厚意,只是有时这份爱太过深沉,不易被察觉。
文章的结尾,作者再次提到了父亲的背影:“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简单的几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着无尽的情感,父亲的叮嘱,看似随意,实则充满了对儿子的牵挂,那渐行渐远的背影,在“我”的视线中逐渐模糊,却在“我”的心中愈发清晰,它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依靠,也成为了“我”对父亲深深思念的寄托。
读完《背影》,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亲虽然不像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那样有着令人动容的经典背影,但他的爱却同样深沉而厚重,他总是默默地为我付出,用他坚实的肩膀为我撑起一片天空,当我遇到困难时,他总是第一个站在我身边,给予我鼓励和支持;当我取得成绩时,他会露出欣慰的笑容,为我感到骄傲,他的爱,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却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
父爱如山,深沉而伟大,朱自清先生用他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感人至深的父子情深图,那蹒跚的背影,不仅是父亲对儿子的爱与关怀的体现,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父爱的象征,让我们珍惜这份深沉的父爱,用我们的爱去回报父亲,让这份亲情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流淌下去💖。
标签: #背影优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