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是鲁迅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底层知识分子形象,读完这篇文章,我心中涌起了诸多复杂的情感,也对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孔乙己,一个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人,他的形象鲜明而独特,长衫是他作为读书人身份的象征,然而站着喝酒却又表明他已沦落到社会底层,他满口之乎者也,却又穷困潦倒,时常拖欠酒钱,他试图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却始终未能如愿,只能在咸亨酒店里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
孔乙己的悲剧根源在于封建科举制度,在那个时代,科举是人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孔乙己深受这种观念的毒害,他一心只读圣贤书,却不知社会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举制度不仅没有给他带来荣耀和财富,反而让他失去了谋生的能力,成为了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废物,他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屑于从事体力劳动,却又无法在科举道路上取得成功,最终陷入了绝境。
小说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也极具深意。“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些外貌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孔乙己生活的窘迫和潦倒,他原本是一个有知识的人,却因为科举制度的毒害而变得如此狼狈不堪,他的长衫破旧不堪,象征着他所坚守的科举之路已经破败,而他却仍然执迷不悟,不愿放下身段去适应社会的变化。
孔乙己的语言也充满了讽刺意味,他总是满口之乎者也,说话文绉绉的,让人觉得可笑又可悲,他对孩子们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种迂腐的语言风格正是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影响的体现,他试图用这种方式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却不知道在别人眼中,他只是一个可怜的笑柄。
小说中还通过众人对孔乙己的态度,揭示了社会的冷漠和残酷,在咸亨酒店里,掌柜、酒客们对孔乙己不是嘲笑就是冷漠对待,当孔乙己试图教孩子们写茴香豆的茴字时,孩子们只是把他当成一个有趣的人,而没有真正理解他的内心世界,这种冷漠的社会氛围加剧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让他在孤独和绝望中逐渐走向死亡。
孔乙己的结局是悲惨的,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亨酒店时,已经被打折了腿,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站着喝酒了,他用手慢慢走到柜台前,要了一碗酒和一碟茴香豆,然后坐着喝完酒,便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他的离去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仿佛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他这个人一样,他的悲剧命运让人深感惋惜,也让我们对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读完《孔乙己》,我不禁想起了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虽然我们已经远离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时代,但类似的观念和问题仍然存在,在现代社会,人们也常常把学历和地位看得过重,认为只有通过高学历才能获得成功和幸福,一些人在追求学历的过程中,忽视了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最终成为了高分低能的人,这与孔乙己只知读书却不懂得适应社会的情况何其相似。
社会上的冷漠现象也时有发生,当看到他人遭遇困难时,很多人选择了冷漠旁观,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这种冷漠的社会氛围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学会关心他人,传递温暖。
《孔乙己》这篇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它通过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对社会的毒害,也提醒我们要反思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社会制度,营造一个更加公平、和谐、温暖的社会环境,让我们从孔乙己的悲剧中汲取教训,努力避免重蹈覆辙,为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奋斗💪。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读完《孔乙己》后,有所思考,有所收获,让这个世界不再有像孔乙己那样的悲剧人物出现🙏,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标签: #孔乙己读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