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袖读书

读灯笼有感,品味岁月里的温暖与担当

tysppf.com120

读完吴伯箫先生的《灯笼》,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那一盏盏摇曳在记忆深处的灯笼,如同一束束温暖的光,照亮了往昔岁月,也引发了我对生活、对文化、对家国情怀的深深思索。

文章开篇便以“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这样生动的语句,勾起了我们对童年那些与光有关的美好回忆,小时候,灯笼于我们而言,是年节里热闹的点缀,是黑暗中前行的依靠,更是心底纯真快乐的承载,吴伯箫先生笔下的灯笼,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物件,更是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个人与家国的情感纽带。

在作者的回忆中,祖父的那顶灯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祖父精心制作灯笼的场景跃然纸上,那一笔一划倾注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工艺的执着,这让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长辈们用心准备节日物品的情景,他们同样怀着对生活的敬畏与珍视,将美好的祝愿融入其中,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情,成为我们成长过程中最温暖的底色。

随着作者对灯笼记忆的展开,我们看到了灯笼在不同场景中的意义。“挑着灯笼走街串巷,听打更的梆子声,看远处的灯火,那是一种别样的风情。”在夜晚的街巷中,灯笼成为了人们出行的伙伴,它驱散了黑暗,带来了光明与安全感,它也是社交的媒介,邻里之间在灯笼的微光下相遇、交谈,传递着生活的点滴,这种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画面,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那份质朴而真挚的情感,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那份对温暖、对人情的渴望却从未改变,我们依然向往着在某个宁静的夜晚,与亲朋好友相聚,在柔和的灯光下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文中关于灯笼与传统文化的描写也十分精彩。“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装饰吧,假定是暖迟迟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作者对宫灯的想象,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领略到了古代宫廷生活的奢华与雅致,灯笼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它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岁月的变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更应珍视这些像灯笼一样的文化符号,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学习《灯笼》,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民族的重要性,它是我们的根,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而当作者写到“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将灯笼与历史典故、家国情怀紧密相连,灯笼在这里不再仅仅是一个实物,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怀揣着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在灯笼的微光下奔赴战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不惜牺牲一切,这种家国情怀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让我明白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在和平年代,我们或许无需像先辈们那样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们同样肩负着传承和弘扬家国情怀的责任,我们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与繁荣得以延续。

《灯笼》一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如潺潺流水般流淌在读者心间,吴伯箫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将自己对灯笼的喜爱、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家国情怀的坚守一一展现出来,读罢此文,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时光之旅,重新审视了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美好,它让我懂得,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蕴含着无尽的情感和价值,我们要学会用心去感受、去珍惜,它也激励着我在今后的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家国情怀融入到日常行动中,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灯笼》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那些关于温暖、关于文化、关于家国的角落,它让我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里,找到了一片宁静而深沉的精神家园,让我明白,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些美好的情感和珍贵的品质都将永远熠熠生辉,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标签: #人教版《灯笼》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