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袖读书

读故乡有感,时光变迁中的人性与乡愁

tysppf.com140

《故乡》是鲁迅的经典短篇小说,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旧时代中国农村的风貌以及人物命运的起伏,当再次细细品味这篇作品,心中涌起诸多感慨,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充满变革与挣扎的故乡。

故事围绕着“我”回故乡的经历展开,曾经熟悉的故乡,如今却变得破败不堪。“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段描写如同一幅灰暗的画卷,将故乡的衰败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那萧索的荒村,没有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让人感受到时代变迁给乡村带来的沉重打击。

闰土,这个在记忆中充满活力的少年,如今已变成了一个麻木、迟钝的中年男人,他恭敬地叫“我”“老爷”,这种称呼上的巨大转变,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对人性的扭曲,曾经那个会在月光下刺猹的勇敢少年,被生活的苦难折磨得失去了棱角,他的脸上刻满了皱纹,眼睛里透着呆滞和无奈,当他向“我”诉说生活的艰辛时,那一声声叹息仿佛是对命运的无奈抗争,从闰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旧时代农民的悲惨境遇,他们在贫困和压迫下苦苦挣扎,却找不到出路。

杨二嫂的形象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她由一个年轻时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一个尖酸刻薄、自私自利的泼妇,她的出现,为故事增添了许多世俗的烟火气,她为了一些琐碎的利益,不惜使出各种手段,言语中充满了尖刻和嘲讽,她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社会风气的败坏,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人性在物质利益面前的脆弱,她在生活的重压下,逐渐迷失了自我,变得庸俗不堪。

鲁迅通过对故乡人物的细致刻画,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的毒害,封建礼教、等级制度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让他们变得麻木、冷漠,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了一个麻木不仁的木偶,杨二嫂从一个善良的女子变成了一个令人厌恶的市井妇人,这些变化令人痛心疾首,它让我们看到了旧时代的黑暗与腐朽,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无奈与悲哀。

在这黑暗的底色中,也闪烁着人性的微光。“我”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而深沉的,尽管故乡如今破败不堪,但“我”依然对它有着深深的眷恋,这种眷恋不仅仅是对土地的热爱,更是对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亲人和朋友的思念。“我”希望故乡能够改变,希望那里的人们能够摆脱贫困和压迫,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对未来的憧憬,体现了“我”对人性美好的向往。

小说中也蕴含着鲁迅对未来的思考,他借“我”之口说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寓意深刻,它告诉我们,尽管前方的道路充满未知和艰难,但只要我们勇敢地去探索、去奋斗,就有可能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这种对未来的积极态度,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读完《故乡》,我不禁联想到现实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繁华的背后,是否也存在着一些类似故乡那样的问题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变得越来越冷漠?物质的追求是否让我们忽略了精神的滋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人离开了故乡,来到城市打拼,故乡的那份乡愁似乎在逐渐淡化,当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偶尔停下脚步,回首往事,故乡的记忆依然会涌上心头,故乡是我们心灵的归宿,它承载着我们的童年、亲情和梦想,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无法忘记那份深深的眷恋。

我们应该从《故乡》中汲取教训,珍惜当下的生活,努力去改变那些不合理的现象,我们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倡导互助友爱、和谐共处的社会风尚,我们也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让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忘记精神的富足,我们才能避免重蹈故乡的覆辙,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故乡》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过去,也让我们反思现在,更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每次阅读,都能带给我们新的感悟和启示,让我们在时光的长河中不断思考人性、社会和人生的真谛,愿我们都能从这篇作品中汲取力量,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地前行,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希望我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不要忘记故乡的那份温暖与牵挂,让故乡的情感永远在心中流淌💕。

标签: #故乡读后感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