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袖读书

品中秋文章,悟岁月情长

tysppf.com160

中秋,宛如一首悠扬的诗,一幅绚丽的画,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与无尽的情思,在这个团圆的节日里,翻阅那些与中秋相关的文章,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回廊,与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一同沉醉在月色之下,共赏这人间至美之景,感受那份深深的中秋情韵。

一篇篇中秋文章,如同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窗,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我看到了他对亲人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开篇便是如此豪迈又充满着奇幻色彩的发问,将读者瞬间带入了一个浩渺的宇宙之中,在那一轮明月的映照下,苏轼思绪万千,他想到了远方的亲人,心中满是牵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千古名句更是道出了无数游子对团圆的渴望,无论相隔多远,只要望着同一轮明月,便能感受到彼此的思念与祝福,读着这首词,我仿佛能看到苏轼手持酒杯,仰望着明月,脸上既有对亲人的眷恋,又有着对生活的豁达,他以月为媒介,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与之共情,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暖与力量。

而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里,中秋佳节又有着别样的意味,北平城里的小羊圈胡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弥漫着复杂的情感,人们虽然身处困境,但对中秋的期待依然不减。“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老舍先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北平中秋时节的美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这看似美好的背后,却是战争的阴影笼罩着这座城市,小羊圈胡同里的人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与烦恼,但中秋的团聚依然是他们心中的期盼,中秋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对生活的坚守,对亲情、友情的珍视,通过老舍先生的文字,我看到了那个特殊时代下人们的生活百态,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秋对于普通人的意义,它是黑暗中的一丝曙光,是艰难岁月里的一抹温情。

还有琦君的《髻》,文中的中秋承载着母亲的青春回忆与深深的无奈,母亲和姨娘的故事在中秋的月光下缓缓展开,那一缕缕月光仿佛也见证了她们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母亲的发髻便也终年盘着,像个乌油油的大圆盘,很牢固地贴在脑后,她脸上常漾着笑意,两个嘴角总是细细弯弯地抿着,我总觉得母亲的笑里含着许多对生命苦难的隐忍与宽容。”琦君用质朴而深情的语言,勾勒出了母亲的形象,在中秋这个团圆的节日里,母亲的内心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苦涩,她对过去的美好有着留恋,对现实的无奈只能默默承受,通过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女性在岁月长河中的坚韧与温柔,中秋的明月也成了她们情感的寄托,见证了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这些中秋文章,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中秋情怀,它们让我明白,中秋不仅仅是一个赏月、吃月饼的节日,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人们情感的汇聚点,它蕴含着对亲人的思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国命运的牵挂。

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但中秋所承载的情感依然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中,每到中秋佳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月饼,望着明月,那种温馨的氛围总能让人忘却一切烦恼,我们传承着古人对中秋的那份热爱,将这份情感融入到生活的点滴之中。

中秋文章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一篇篇文章的感悟,更是对中秋文化的一次深入探寻,它们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静下心来,去品味那份岁月沉淀下来的美好,在这个充满诗意与温情的节日里,让我们继续传承和弘扬中秋文化,让那一轮明月永远照亮我们的心间,让中秋的情韵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流淌下去🌕,无论是古人笔下的中秋,还是我们亲身经历的中秋,都有着独特的魅力,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去铭记,让我们在这中秋的月光下,与家人、朋友共享这份团圆与喜悦,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中秋故事,让这份美好的情感永远在心中闪耀🌟。

中秋文章,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领略到了中秋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们让我更加珍惜这个团圆的节日,也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愿继续沉浸在这些文字之中,感受中秋的魅力,让这份美好的文化传承不息,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标签: #中秋文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