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袖读书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

tysppf.com2170

初识季羡林先生是在小学课本上,当时学的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文中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后来,学习了他的散文《夹竹桃》,我对他的文章更是喜爱有加,这个学期,我有幸读了他的自传《季羡林自传》,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的一生。

《季羡林自传》分为三部:《留德十年》《清华园日记》《牛棚杂忆》,在这部自传中,季羡林先生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一生,他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1930 年,他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涯,在清华大学的四年里,他不仅学到了知识,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1935 年,他考取了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国的十年里,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了国际上著名的东方学家。

1945 年,季羡林先生回到了中国,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任教,在任教期间,他一直致力于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著作《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简史》《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等,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遭受了残酷的迫害,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被关进了“牛棚”,在“牛棚”里,他遭受了非人的待遇,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坚持学习和写作,这段经历让他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丑恶,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季羡林自传》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季羡林先生的一生,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曲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让我对他充满了敬意。

在《季羡林自传》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季羡林先生的勤奋和坚韧,他在德国留学期间,每天都要学习十几个小时,甚至在吃饭的时候也在看书,他的这种勤奋和坚韧,让我深感佩服,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也是他勤奋和坚韧的结果。

除了勤奋和坚韧,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也让我深受感动,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了残酷的迫害,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坚持学习和写作,他的这种坚强和乐观,让我深受感动,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在《季羡林自传》中,我还读到了季羡林先生对人生的思考,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他的这种人生态度,让我深受启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不能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活着,我们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季羡林自传》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季羡林先生的一生,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标签: #季羡林读后感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