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的《目送》,这段话如同一把锐利的刀,精准地切入了亲情的内核,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心中泛起层层涟漪,而当我细细品味书中那些关于走路的片段时,更是有了别样深刻的感悟。
书中多次提及走路这一简单的行为,却被赋予了丰富而深沉的意义,在龙应台的笔下,走路不仅仅是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的方式,更是人生历程的象征,是情感交织与分离的见证。
我想起华安上小学第一天,龙应台牵着他的手,送他走进校园,那是一段不长的路,却仿佛走了一个世纪那么久,华安一步三回头,眼中满是不舍与恐惧,龙应台在心里默默念叨着:“他已经习惯了跟我一起走,却不知道,从今以后,他必须学会一个人走路。”看着华安小小的身影逐渐融入校园的人群中,她伫立在原地,目光追随着儿子的背影,那一刻,她感受到了为人父母的无奈与心酸,孩子开始独自走路,意味着他们在逐渐走向独立,走向自己的人生道路,而父母只能在背后默默目送,心中满是牵挂却又不得不放手。
这让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每次离开家去学校,父母也总是站在门口,看着我一步步走远,那时的我,满心都是对新一天学习生活的期待,从未在意过父母那饱含深情的目光,直到如今,当我也开始在人生的道路上独自前行,才愈发明白,那一次次的目送中,蕴含着父母多少的爱与担忧,我们就像一群在人生道路上奔跑的孩子,只顾着向前冲,却忽略了身后那一道道温暖而眷恋的目光。
随着华安渐渐长大,他与母亲之间的距离也在走路的过程中悄然拉开,书中有这样一个场景:龙应台和华安一起散步,两人虽并肩走着,却仿佛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华安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依赖母亲,他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世界,脚步也变得坚定而匆忙,龙应台试图与他交流,却发现华安总是心不在焉,敷衍地回应着,此时的走路,已经不再是亲子间亲密无间的互动,而是一种渐行渐远的疏离,龙应台在这看似平常的走路中,品尝到了成长带来的苦涩,孩子在长大,他们渴望挣脱父母的羽翼,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天空,而父母只能在这无法阻挡的变化中,看着他们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
在我们的人生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与亲人、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曾经亲密无间的伙伴,走着走着,就各自走向了不同的方向,那些一起走过的路,成为了回忆中珍贵的片段,而如今,只能在心底默默回味,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与一些人相遇,又与一些人告别,每一次的目送,都是一段情感的起伏,都是成长的代价。
书中还有一段描写,龙应台目送父亲的棺木被推进火葬场,那一刻,她站在那里,看着那个熟悉的身影被缓缓推远,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空洞而寂静,这是她与父亲的最后一次“走路”,这一次,是永别,她再也无法看到父亲的背影,再也无法与他并肩走过人生的道路,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路是如此短暂而无常,我们以为还有很多时间与亲人相伴,却在不经意间,就走到了离别的尽头。
我们总是在不断地目送他人,也在不断地被他人目送,每一次的目送,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人,更加懂得人生的珍贵,走路,这个简单的动作,串联起了我们生命中无数个重要的瞬间,那些或长或短的路程,承载着我们的欢笑、泪水、思念与成长。
读完《目送》中关于走路的那些篇章,我仿佛经历了一次人生的洗礼,它让我明白,人生就是一场场目送的旅程,我们无法阻止时光的流逝,无法避免与亲人、朋友的分离,但我们可以做的,是在每一次目送的时候,用心去感受那份情感,用爱去铭记那些走过的路,因为,那些温暖的目光,那些一起走过的路,将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陪伴我们走过漫长的人生岁月。
让我们怀揣着这份对目送的感悟,更加从容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珍惜每一次相遇,感恩每一次陪伴,勇敢地面对每一次离别,当我们回首往事,希望那些曾经的目送,都化作心中最美好的风景,熠熠生辉✨。
标签: #《目送》走路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