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袖读书

评呐喊中白光,封建科举阴影下的悲剧与人性剖析

tysppf.com110

《呐喊》是鲁迅的经典短篇小说集,白光》一篇,犹如一面冷峻的镜子,清晰映照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与戕害,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小说开篇,便将陈士成这个人物置身于一个充满衰败气息的环境中,他生活在一个没落的读书人家,周围是破旧的房屋、黯淡的氛围,这恰如其分地烘托出他内心的寂寥与落魄,陈士成一心痴迷于科举,然而命运弄人,他连续考了十六回都未能中举,这种长期的失败,不仅耗尽了他的精力,更在他的心灵深处种下了深深的执念与疯狂。

文中对陈士成的心理描写细腻入微,生动展现了他在科举阴影下逐渐扭曲的灵魂,当他又一次落第后,“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寥寥数语,便将他内心的绝望与崩溃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开始陷入一种疯狂的幻想之中,幻想着祖宗显灵给他带来“白光”,指引他找到埋藏在地下的财富,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幻想,实则是他在科举失败后的精神寄托,是他走投无路之下的自我麻醉。

“白光”在小说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既是陈士成内心欲望的具象化表现,代表着他对财富、地位和成功的极度渴望;也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一种隐喻,那虚幻的白光,如同科举的功名利禄,看似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不断诱惑着人们陷入其中,直至迷失自我,陈士成在追寻白光的过程中,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他的行为愈发癫狂,从一个原本还算正常的读书人,逐渐沦为一个被欲望吞噬的疯子。

小说中对陈士成的行为描写充满了荒诞与悲剧色彩,他在黑夜里四处奔走,掘地寻宝,全然不顾他人的眼光和自身的安危。“他忽而举起一支柴,屈了身子,使眼光竭力挤过水平仪下的玻璃片,看见虹彩色的纸包里,有许多细碎的发光点子,颗颗一样大小,像夜的星星,他聚精会神地看着,多摩多的点子,真不知有多少,他想:这该有一斤罢,他仿佛已经有了一块亮晶晶的银,正坐着船进城去,但他忽然惊醒了,因为他的手在水里冰冷的缘故。”这段描写,将他的疯狂与痴迷展现得入木三分,让人既感到可笑,又不禁为他的命运感到悲哀😢。

陈士成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科举制度的悲剧,科举制度在当时被视为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无数人为此耗尽一生,却忽略了自身的兴趣、才华和人性的发展,这种制度就像一个巨大的牢笼,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和生命力,陈士成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被科举的枷锁束缚得太紧,以至于失去了对现实世界的正确认知,最终走向了毁灭。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陈士成的悲剧也反映了人性的弱点,他在科举失败后,无法承受挫折带来的痛苦,于是选择了逃避现实,沉迷于虚幻的幻想之中,这种逃避和自我麻醉,是人性中脆弱和怯懦的表现,他对财富和地位的过度追求,也暴露出人性中的贪婪与虚荣,在追求白光的过程中,他变得自私、冷漠,甚至不顾家人的死活,这进一步加深了他的悲剧色彩。

《白光》还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氛围,破旧的房屋、寂静的夜晚、阴森的墓地等场景,都给人一种压抑、恐怖的感觉,仿佛预示着陈士成无法逃脱的悲惨命运,而周围人的冷漠与麻木,也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社会的冷酷无情,他们对陈士成的疯狂行为视而不见,甚至在他死后,也只是当作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这种冷漠更加凸显了封建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薄和人性的扭曲。

与《呐喊》中的其他篇章相比,《白光》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鲁迅运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陈士成的形象和他所处的环境,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小说中所蕴含的悲剧力量,小说的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从陈士成的一次次落第,到他对白光的疯狂追寻,再到最终的绝望++,每一个情节都扣人心弦,吸引着读者深入阅读。

《白光》的主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警惕封建思想的残余影响,不能让传统的价值观束缚了我们的心灵,在当今社会,虽然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但类似的追求功名利禄、盲目跟风的现象依然存在,我们应该从陈士成的悲剧中吸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正有意义的生活,而不是被虚幻的目标所迷惑。

《白光》是《呐喊》中一篇极具深度和感染力的小说,它以陈士成的悲剧为切入点,深刻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社会的黑暗,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刻的象征和独特的艺术手法,鲁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世界,这篇小说不仅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即使在今天,依然能引发我们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反思🤔,它让我们明白,只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枷锁,才能走向更加光明和自由的未来。

标签: #呐喊_读后感_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