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袖读书

一潭绝望的死水—读死水有感

tysppf.com110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初读闻一多先生的《死水》,这开篇之句便如重锤般敲打着我的心,那“绝望”二字,仿佛带着一股沉重的力量,将我瞬间拽入了诗中那令人窒息的氛围。

《死水》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社会动荡不安,封建礼教的枷锁依旧沉重地束缚着人们,闻一多先生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深沉的爱国情怀,用诗歌这把犀利的手术刀,剖析着社会的种种弊病。

诗中的“死水”,无疑是当时黑暗社会的象征,那“绿酒”“白沫”“翡翠”等看似华丽的意象,实则是对丑恶现实的粉饰,表面上的繁华掩盖不了骨子里的腐朽与衰败,就如同那看似平静的一潭死水,底下却满是污垢与残渣,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当时社会的虚伪与堕落,那些达官贵人在奢华的表象下,肆意地践踏正义与良知,底层人民却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死水中各种丑恶的变化,那铜绿、铁锈、油腻、霉菌,无不展现出一种令人作呕的腐朽气息,这些意象的叠加,让读者仿佛能真切地闻到那股刺鼻的味道,感受到社会的沉沦,这是对当时社会病态的无情揭露,也是对麻木不仁的人们的一种警示。

在这绝望的死水中,“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诗人毫不留情地否定了这一切虚假的美好,他渴望着改变,渴望着打破这潭死水的宁静,让生命的活力重新涌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这看似无奈的话语,实则蕴含着诗人深深的愤懑与抗争,他希望通过这种极端的表达,唤起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激发他们改变现状的勇气。

闻一多先生的语言功底在《死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却又充满了张力,那整齐的句式、押韵的规则,犹如一首首沉重的葬歌,为这黑暗的社会奏响了挽歌,每一行诗都像是一把利刃,直刺社会的要害,让读者在感受到诗歌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读《死水》,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他们都是以笔为武器,试图唤醒沉睡的国人,鲁迅先生用犀利的文字批判封建礼教,剖析国民劣根性;闻一多先生则用诗歌抒发内心的悲愤,呼吁人们为了国家的命运而奋起抗争,他们的作品都承载着对国家和民族深深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从《死水》中,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与使命感,他们身处黑暗之中,却怀揣着光明的梦想,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的未来探寻出路,闻一多先生不仅仅是在描绘一沟死水,更是在表达对整个社会的绝望与希望交织的复杂情感,他希望人们能够从这绝望中觉醒,打破这死水般的困境,去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

虽然距离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近百年,但《死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面临着各种挑战,如环境污染、道德滑坡、贫富差距等,这些问题就如同隐藏在繁华表象下的暗流,随时可能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我们是否也如同那死水中的微生物,在麻木中逐渐失去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我们是否应该从《死水》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地去改变现状?

《死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那个时代的丑恶与黑暗,也映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思考与反思,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不能放弃对+++的追求,让我们以闻一多先生为榜样,怀揣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去打破现实中的“死水”,创造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美好世界🌍。

当我们再次读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时,那股沉重的感觉依然会涌上心头,但更多的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不懈努力💪,因为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才能真正打破那看似坚固的“死水”之境,让希望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

标签: #死水读后感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