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袖读书

读鲁迅死有感,剖析生死,洞察人性

tysppf.com150

鲁迅先生的《死》是一篇蕴含着深刻哲理与无尽思索的文章,短短篇幅却如同一把锐利的手术刀,剖析着生死这一沉重而永恒的话题,同时也映射出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病态,读完此文,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对生与死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文章开篇,鲁迅便直白地提及“当印造凯绥·珂勒惠支(Käthe Kollwitz)所作版画的选集时,曾请史沫德黎(A. ++edley)女士做一篇序,自以为这请得非常合适,因为她们俩原极熟识的,不久做来了,又逼着茅盾先生译出,现已登在选集上,其中有这样的文字:‘许多年来,凯绥·珂勒惠支——她从没有一次利用过赠授给她的头衔——作了大量的画稿,速写,铅笔作的和钢笔作的速写,木刻,铜刻,把这些来研究,就表示着有二大主题,她多年地不断地致力于这二大主题——画下层民众的困苦和战争的毁坏。……她用她的画笔,使我们看见了殚精竭虑的脑力劳动者的失望和悲痛,饥饿的儿童,困乏的母亲,受压迫的妇女,和战争的牺牲者。……’”看似与“死”并无直接关联的开篇,实则为后文对生死的思考埋下了伏笔,凯绥·珂勒惠支对社会底层人民困苦的描绘,与鲁迅一直关注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生死问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显得更加沉重而复杂。

鲁迅讲述了自己病中的一些经历和思考,他提到自己在病中,“知道自己的病源,知道它的底细,有如一个人中了枪弹,知道创痕的所在和致命的来由。”这种对自身病情的清醒认知,让他对生死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他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终将走向这一归宿,在面对死亡时,人们往往会产生各种复杂的情绪,恐惧、无奈、不甘等等,而鲁迅在文中也表达了自己对死亡的态度,他没有一味地恐惧或逃避,而是以一种冷静、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他写道:“大约实在是日子太久,病象太险了的缘故罢,几个朋友暗自协商定局,请了美国的D医师来诊察了,他是在上海的唯一的欧洲的肺病专家,经过打诊,听诊之后,虽然誉我为最能抵抗疾病的典型的中国人,然而也宣告了我的就要灭亡;并且说,倘是欧洲人,则在五年前已经死掉,这判决使善感的朋友们下泪,我也没有请他开方,因为我想,他的医学从欧洲学来,一定没有学过给死了五年的病人开方的法子,然而D医师的诊断却实在是极准确的,后来我照了一张用X光透视的胸像,所见的景象,竟大抵和他的诊断相同。”这段文字中,鲁迅以一种略带幽默的口吻讲述着自己的病情,却也透露出对命运的无奈,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生活和理想的追求。

在对生死的思考过程中,鲁迅深刻地洞察到人性的弱点,他指出,人们在面对死亡时,往往会表现出各种虚伪和自私的一面,他提到“我曾经想到过好几次,关于自己的死,我原想: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这句话体现了鲁迅愿意为了理想和他人奉献自己的精神,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上有些人在他人面临死亡或困境时,却表现出冷漠和无情,他写道:“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这种对怨敌毫不宽恕的态度,反映出鲁迅对人性丑恶的批判,他深知,在生死面前,人性的善恶会被放大,而社会的种种问题也会暴露无遗。

鲁迅通过《死》也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他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生不老,而在于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他写道:“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爱可以让人超越生死的界限,让生命变得更加有价值,鲁迅一生都在为了改变社会现状、拯救民族命运而努力奋斗,他的作品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即使面对死亡,他的精神依然不朽。

在文章的结尾,鲁迅写下了七条遗言,这七条遗言不仅是他对家人和朋友的嘱托,更是他一生思想的总结和升华。“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体现了他的廉洁和对人情世故的通透;“赶快收敛,埋掉,拉倒。”表现出他对生死的豁达态度;“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则反映出他不希望被世俗的纪念所束缚,希望人们能够更加关注现实问题,这七条遗言字字珠玑,闪耀着鲁迅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光芒。

读完鲁迅的《死》,不禁让人对生死有了全新的认识,生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我们无法逃避,但我们可以选择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鲁迅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揭示了生死背后的人性与社会现实,他的精神如同夜空中的繁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面对生死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了更有意义的人生而努力奋斗💪,他的作品将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追求真理、追求正义,去探寻生命的真正意义,正如他所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让我们沿着鲁迅所指引的道路,勇敢地走下去,为了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努力!

标签: #《死》读后感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