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袖读书

以爱之名,守望生命之河—读目送有感

tysppf.com840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的《目送》,用细腻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人生中无数次的离别与牵挂,如同一首悠扬的生命之歌,在我们心间奏响,余音绕梁,久久不绝,合上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些关于亲情、成长与生命的感悟,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

书中,龙应台以母亲、女儿和朋友的多重身份,记录了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所经历的离别与重逢,从儿子华安上小学第一天,她牵着他的手走进校园,到后来看着他逐渐长大,独自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从父亲生病住院,她日夜陪伴,到最后目送父亲的离去,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爱与不舍,让人感同身受,这些平凡而真实的故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亲情的珍贵与无奈。

在华安成长的过程中,龙应台一次次地目送他的背影远去,从最初送他去幼儿园时,那个小小的身影在门口回头张望,眼中满是依赖,到后来他背着书包,自信满满地走进校园,龙应台只能在背后默默注视,她看着儿子逐渐学会独立,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心中既欣慰又失落,这种复杂的情感,相信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能感同身受,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茁壮成长,拥有美好的未来,但当他们真的离开我们的怀抱,独自面对风雨时,心中又难免会充满担忧与不舍,就像龙应台所说:“我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去等他把鞋带系好。”这份深沉的母爱,无需言语,却能在每一个目送的瞬间,传递到孩子的心中。

而对于父亲的离去,龙应台的描写更是让人动容,在父亲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她陪伴在病床前,看着曾经高大威严的父亲逐渐变得虚弱,当父亲最终离开时,她在火葬场的炉门外,看着工作人员将父亲推进去,那一刻,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助与孤独。“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这段文字,没有过多的渲染,却将那种生死离别的悲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明白,生命是如此脆弱,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在时间的长河中都可能转瞬即逝,我们应该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每一刻,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后悔。

除了亲情,《目送》中还蕴含着对成长与生命的深刻思考,龙应台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学会接受生命中的无常,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离别与挫折,但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更加坚强和成熟的内心。“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人生就像一场孤独的旅程,我们每个人都要独自面对风雨,独自承担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成长,不断地领悟生命的真谛。

读完《目送》,我不禁反思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忙于自己的事情,忽略了父母的感受,我们以为他们会一直在我们身边,却不曾想过,岁月会在他们的脸上留下痕迹,他们的身体也会逐渐变得衰弱,我们应该多花些时间陪伴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珍惜与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因为,一旦错过了,就再也无法弥补。

《目送》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之情,生命是短暂而宝贵的,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用爱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陌生人,他们都可能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我们要学会感恩,学会珍惜,让生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1964年,或许是一个平凡的年份,但对于龙应台来说,却是她人生旅程中的一段重要时光,在这一年,她或许经历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而《目送》这本书,就是她对这些经历的总结与反思,是她献给生命的一份珍贵礼物,它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温暖与无奈,成长的艰辛与喜悦,生命的脆弱与坚强。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忙于奔波,忽略了身边的风景和身边的人,让我们静下心来,读一读《目送》,跟随龙应台的笔触,去感受那份深沉的爱与牵挂,在每一次目送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在每一次离别中,学会珍惜眼前,因为,人生就像一趟列车,我们会遇到不同的乘客,有些人会陪我们走过很长的一段路,但终究会在某个站点下车,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他们还在身边的时候,紧紧握住他们的手,用心去感受那份温暖,当他们离去时,我们可以坦然地面对,因为我们曾经拥有过,并且深深地爱过。💕

希望这篇读后感能够满足你的需求,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标签: #1964目送读后感